
前面講了工業設計服務模式中的全包模式,從產品外觀設計、結構設計到后面的開模生產、包裝制作一條龍服務。雖然價格會比單純的設計服務加自己找供應商開模生產要貴一些,但實際上這部分增加的價格,是用來對沖產品設計生產中風險的。工業設計公司承擔了相應的風險 ,自然需要有收益,而客戶相當于花錢買了份產品保險,可以規避產品研發生產中的各種巨坑。
但這種模式并不適合所有客戶。有很多客戶,有自己的工廠、供應鏈和技術人員,對產品研發生產流程也很了解,對產品研發過程的中風險有把控能力。唯一需要的就是希望工業設計公司能幫他們設計出,比他們自己設計人員更好的設計方案。希望產品外觀看上去更美觀更高檔,才是這類客戶的核心需求。至于其他方面,自身的專業度不是一般工業設計公司能比的。
這類客戶更希望的工業設計服務模式,就是做一下產品外觀設計。但是實際操作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問題:產品外觀設計做的很好看,但自己公司里結構設計人員拿到圖后,發現很多結構細節有問題,比如外觀拔模缺失、分件不合理、按鍵位置與內部器件不對應。外觀文件還是STP之類不可編輯的,使客戶結構設計人員非常頭大。然后就會有客戶想,那干脆工業設計公司把結構設計也做了吧。這的確是個解決方案,大部分時候效果不錯。但如果客戶生產經驗特別豐富,有大量的設計標準和設計習慣,在實際操作中就會非常吃力。不同的結構設計人員有不同的理解,配合過程中的效率實在不高。更有效率的工業設計服務模式是,產品外觀設計做完后,工業設計公司的結構人員介入,重新用結構設計軟件進行建模,一方面將外觀設計還原出來,一方面加入各種細節,比如更合理的拆件、比如外觀上按鍵、屏幕、接口等與內部器件對應的細節完善、比如各種涉及外觀的拔模角度。不做內部具體的結構設計,但是把涉及外觀的細節都結構化,方便客戶結構設計人員接手。過程中要調整什么外觀細節,工業設計公司結構設計人員可以通過結構設計軟件快速的調整參數,完成外觀模型的再生更新。這樣就避免了純粹外觀設計可實現性差的問題,又不用因為結構設計標準問題,造成磨合成本過高,產品研發速度低下,同時又保證了產品外觀設計的美觀高級。
這樣的工業設計服務使得產品外觀設計,美觀高級可實現,是不是更適合有生產研發能力的客戶呢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