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 年 Meta Connect 大會上,Meta 一口氣推出三款智能眼鏡新品,還帶來 Hyperscape 空間掃描技術,將 “臉上的 AI” 從概念變為可觸摸的體驗,為智能穿戴市場注入強勁活力。作為重新帶火智能眼鏡品類的先驅,Meta 此前已憑借兩年百萬副 Meta RayBan 的銷量,證明 “把攝像頭戴在臉上” 正成為人們記錄生活的剛需,此次新品更是覆蓋不同人群需求,展現出對智能眼鏡賽道的深度布局。
三款眼鏡中,Meta Ray-Ban Display 最受矚目 —— 這是 Meta 首款帶顯示屏的智能眼鏡。它右眼搭載彩色光波導 HUD,屏幕覆蓋右側視野一小部分,30-90Hz 可變刷新率、600x600p 分辨率,最高亮度超 5000 尼特,即便在強烈日光下也能清晰讀取信息。搭配的 Meta Neural Band 腕帶堪稱亮點,通過識別腕部肌電信號和運動,實現精準隔空操控,上手體驗中靈敏度大幅提升,甚至手背身后也能輕松操作。這款眼鏡僅在呼叫時點亮屏幕,可顯示音樂播放器、實時字幕翻譯等內容,還能將 Live AI 回復以文字投射鏡片,重量約 70 克,混合使用續航 6 小時(搭配充電盒達 30 小時),799 美元的定價對應其豐富功能與突破性,被視作智能眼鏡行業的重要里程碑。
面向大眾市場的 Ray-Ban Meta (Gen 2) 則主打時尚與實用。新品提供更多鏡框選擇,包括全新透明款,搭配棕色反光金或紅寶石鏡片,顏值再升級。續航相比上代翻倍,充電盒 20 分鐘可充至 50%,還能額外提供 48 小時續航;錄制規格提升至 3K 分辨率,后續還將加入超速快放和慢動作功能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增的 Conversation Focus 功能,能主動增強對話人聲頻率,嘈雜環境中也能清晰交流,且該功能將通過軟件更新覆蓋所有現有 Ray-Ban 機型,379 美元的價格讓更多用戶能接觸到智能眼鏡的便利。
針對運動與極客人群的 Oakley Meta Vanguard,采用防風鏡造型,鼻梁正中放置 1200 萬像素 122° 廣角攝像頭,頂部設錄制指示燈,可快速切換拍攝模式。它擁有 9 小時續航(連續播放音樂 6 小時,搭配充電盒額外 36 小時),搭載 Meta AI 眼鏡中最強勁的揚聲器,五麥克風陣列優化風噪抑制,運動中聲音依舊清晰。新品還與 Strava、佳明深度合作,可一鍵同步拍攝內容、檢索訓練記錄,連接佳明手表后能實時播報運動數據,右眼上方的 LED 燈還會在心率偏離目標區間時變紅,499 美元的定價精準匹配運動人群需求,將于 10 月 21 日正式發售。
軟件層面,Meta 推出的 Hyperscape 技術同樣亮眼。Quest 用戶可通過該技術掃描房間,生成照片級逼真的 VR 數字副本,目前雖為 Beta 版,但已能呈現桌上食物、書堆等清晰細節,后續還支持鏈接分享,讓他人共同 “重訪” 掃描空間。
從硬件到軟件,AI 始終是 Meta 布局的核心。此次新品覆蓋高端、大眾、運動三大細分市場,再疊加 AI 技術的深度滲透,不僅展現出 Meta 對智能眼鏡生態的完善,更傳遞出其將智能眼鏡打造成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的愿景,為行業未來發展指明方向。
Ray-Ban Display,這款帶顯示屏的旗艦機型最能體現 “設計解決核心矛盾” 的價值。國內不少企業做智能穿戴時,要么為了塞功能把產品做得笨重,要么犧牲體驗換輕薄,用戶接受度一直上不去。Meta 用 70 克的輕量化設計,把彩色光波導 HUD、肌電操控腕帶這些復雜技術整合進去,還做到了 6 小時混合續航,這正是企業最想要的 “功能與美學平衡” 能力。右眼小范圍顯示的設計特別聰明,既滿足了信息獲取需求,又避免了全視野顯示的眩暈感,日光下 5000 尼特的亮度更是解決了戶外使用的痛點 —— 這種精準擊中用戶場景需求的設計,本身就是拿訂單的硬實力。之前 Meta RayBan 能賣百萬副,證明 “實用 + 輕盈” 的設計路線能打動市場,這款新品的 799 美元定價對應其技術突破,上市后大概率會吸引科技品牌和高端消費電子的設計訂單,畢竟能把復雜技術做 “懂用戶” 的設計,才是成交的關鍵。
Ray-Ban Gen 2 的設計邏輯更貼近國內大眾消費市場的需求。現在企業都在愁產品同質化,63% 的消費者會因為外觀質感放棄購買,這款新品直接用 “更多鏡框選擇 + 透明款設計” 打差異化,棕色反光金、紅寶石鏡片這些細節,精準踩中了年輕人對 “顏值即正義” 的追求。續航翻倍、3K 錄制這些升級是基礎,但 Conversation Focus 功能特別亮眼 —— 主動增強人聲頻率的設計,把 “嘈雜環境溝通” 這個隱性痛點解決了,還通過軟件更新覆蓋老用戶,這波操作能直接提升用戶忠誠度。379 美元的定價門檻不高,加上時尚屬性,完全符合國內企業 “用設計拉低智能產品普及門檻” 的需求。這種 “外觀抓眼球 + 功能解痛點” 的設計,正是提升銷量的核心邏輯,就像 TATA 聯名 IP 靠顏值和實用結合帶動增長一樣,Gen 2 的設計能幫品牌快速打開大眾市場,自然能吸引更多消費電子企業的長期設計訂單。
Oakley Meta Vanguard 針對運動人群的設計,把 “場景適配性” 做到了極致,這正是國內非標產品設計的難點。很多企業做細分領域產品時,要么功能不專業,要么外觀太 “工具化”,Oakley 直接用防風鏡造型錨定運動場景,鼻梁處的攝像頭、頂部錄制指示燈,把功能組件變成了設計元素,既實用又有辨識度。9 小時續航、風噪抑制揚聲器、與 Strava、佳明的深度聯動,每一處設計都精準對接運動人群的核心需求 —— 比如心率偏離時變紅的 LED 燈,這種 “數據可視化” 的細節設計,能讓用戶直觀感受到專業度。499 美元的定價剛好卡在運動愛好者的接受區間,這種 “精準場景 + 專業體驗” 的設計路線,能幫品牌在細分市場快速建立優勢。對國內企業來說,這種設計思路能直接解決 “細分市場訂單拿不下” 的問題,畢竟只有懂場景的設計才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銷量。
Hyperscape 空間掃描技術,這是從硬件設計延伸到生態體驗的關鍵一步。現在國內企業越來越重視 “設計閉環”,都想通過設計搭建用戶粘性。Meta 用 VR 掃描生成數字副本的技術,把智能眼鏡從 “工具” 變成了 “空間交互入口”,這種生態化的設計思維,能幫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。用戶愿意為 “持續進化的體驗” 買單,自然能帶動復購和口碑銷量,而這種能力正是企業選擇設計合作方時最看重的 —— 能從單點設計延伸到生態布局的團隊,才有可能拿到長期大單。
整體看下來,Meta 這三款眼鏡的設計,完美契合了 2025 年智能化、個性化、場景化的行業趨勢,精準解決了國內企業 “差異化不足、功能與體驗脫節、細分市場突破難” 的痛點。設計是從用戶需求出發,用技術落地體驗,最終轉化成訂單和銷量的過程。Meta 的案例證明,好的設計能幫品牌精準定位人群、降低用戶決策成本、提升復購意愿,這正是我們做工業設計時最核心的價值所在,也為國內企業的設計方向提供了清晰的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