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 年 9 月,特斯拉攜宏圖第四篇戰略規劃與 CEO 埃隆?馬斯克的十年薪酬激勵計劃正式亮相,向市場傳遞出清晰信號:這家曾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浪潮的企業,正以堅定的步伐從汽車制造向泛 AI 領域跨越,開啟下一個十年的全新增長周期。
這份為馬斯克量身打造的薪酬計劃堪稱史無前例,若全部目標達成,其收益規模將達 1 萬億美元。計劃設置了多層次的業績里程碑:12 個市值目標從 2 萬億美元起步,以每階 5000 萬美元逐步遞增;4 個營運目標涵蓋 2000 萬輛汽車交付、1000 萬 Full-Self Driving(FSD)活躍訂閱用戶、100 萬臺人形機器人交付及 100 萬輛 Robotaxi(特斯拉稱之為 Cybercab)商業運營;6 個盈利目標則以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(EBITDA)500 億美元為起點,直至 4000 億美元。計劃還明確最低啟動門檻 ——10 年內市值需先達 2 萬億美元,且馬斯克所持相關股份七年半內不得隨意出售,此舉將個人利益與企業長期發展深度綁定,彰顯推動特斯拉突破增長瓶頸的決心。
宏圖第四篇則勾勒出特斯拉的轉型核心:以人工智能為底層驅動技術,立足實體制造業優勢,將 Cybercab 與 Optimus 人形機器人作為兩大核心發力點,現有汽車、儲能等硬件業務則整合為 AI 能力的下游應用場景,最終目標是加速世界向 “可持續富足” 轉型。為支撐這一戰略,特斯拉在 AI 算力領域投入顯著,截至去年三季度末,其掌握的算力資源已等效約 6.75 萬張英偉達 H100 算力卡,較 2023 年 10 月 “約一萬張” 的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,為 FSD、Cybercab 及 Optimus 的技術研發與落地提供堅實保障。
盡管戰略重心轉向 AI,特斯拉汽車業務仍扮演著 “現金流基石” 的關鍵角色。截至 2025 年 9 月,其全球累計交付量已超 800 萬輛,今年上半年交付量亦達 72 萬輛。中國市場成為重要增長支點:上海臨港超級工廠地位持續提升,Model Y L 及計劃推出的廉價版 Model Y 由中國本地團隊主導設計研發,泛太平洋區域更將成為汽車業務的核心市場,為企業轉型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撐。
從新能源汽車的開拓者到 AI 與制造業融合的探索者,特斯拉以清晰的戰略規劃、實打實的技術投入,在新賽道上展現出強勁的突破意愿,也為全球科技企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參考樣本。
Model Y L 剛上市 6 天就賣空 9 月產能,即便網絡上對空間有討論,也擋不住訂單排隊,這背后就是設計抓住了 “想要六座又認準特斯拉” 的細分市場。這跟我們服務制造企業的經驗很像,企業要的不是天馬行空的創意,是能擊中用戶心智的設計,這樣的設計才能幫企業拿訂單。特斯拉這套打法其實給我們提了醒:做設計前先扎進市場做調研,把用戶真實需求摸透,比單純追求視覺驚艷管用多了。
設計對銷量的長期拉動,特斯拉的極簡設計語言就是最好的例子。車內大屏取代物理按鍵的設計,早就成了它的品牌印記,即便被說 “簡陋”,還是能讓 Model Y 在 2024 年賣出 48 萬輛,改款 10 天就收 10 萬訂單。這背后是設計形成的差異化競爭力,也是企業最想要的 —— 通過穩定的設計基因建立用戶信任,減少老車主的迭代焦慮,還能通過成熟設計復用控制成本,這種 “平衡創新與實用” 的設計邏輯,正是現在很多企業渴求的。
特斯拉把設計和技術、供應鏈深度綁在一起的做法,也貼合了中國設計 “全鏈路整合” 的趨勢。它用 AI 算力支撐 FSD 的交互設計,用本地化供應鏈落地車型設計,避免了 “設計與生產脫節” 的常見問題。這給我們的啟發是,現在做工業設計不能只站在畫圖板前,得懂技術、懂制造,像我們服務家電企業時,提前和結構工程師敲定材料方案,既能落地創意還能降本 15%,這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設計價值。
從特斯拉的規劃里能明確感覺到,好的設計從來都是企業戰略的一環。它的中國設計布局不僅撐起了汽車業務的現金流,更給后續 AI 轉型打了基礎。這也印證了我們一直堅持的:設計不是附加項,是能幫企業拿訂單、促成交、穩銷量的核心能力,而這正是當前中國制造業升級中最稀缺的東西。